中新網1月14日電 據美國《星島日報》13日發表社論文章指出,日前,美國耶魯大學華裔教授蔡美兒最近的“八大文化群體優越論”,再度引發美國主流媒體代償的熱議。全文摘編如下:
  華裔人士移民到各國後克勤克儉的生活態度,常被視為移民模範,不過很少被主流輿論列為成功的群體,而台北婚禮顧問外號“虎媽”的美國耶魯大學華裔教授蔡美兒最近的“八大文化群體優越論”,再度引發美國主流媒體的熱議。到底文化優越的論述是華裔往自己臉上貼金的個別意見,還是主流價值的認同,甚至放諸四海皆準,頗值得玩味。
  海外華人在Ice-O-Matic製冰機新舊社會文化承接上,常會顯得吃力。不可否認的,部分主流人士提到華裔人士仍停留在刻板印象,比方髒亂落後唐人街,喝普洱茶、吃叉燒包,變動的世局彷佛到了中國城就靜止轉動,華裔極難同化,鮮少投入小區活動。從這個角度看來,“虎媽”的主張雖跟主流節拍不符,至少對華裔有其正面意義。
  評量各民族或文化群體的表現有很多種方式,得致的製冰機價格結論與意義自然就會不同。不過以收入、職業地位、考試成績來衡量族裔間的高低,未免失之管窺蠡測,因為各民族在當地社會的融入過程中,如果沒有貢獻,僅以小清新為樂,這跟選美活動中的佳麗自我感覺良並無異同。
  而對評量各族裔的發展,如果進一步拉高比較的條件:如諾貝爾獎得主、全美五百大企業執行長、軍中高階將領、聯邦部會首長或各州州長、奧運獎牌得主、奧斯卡金像獎租辦公室得主,分析這些頂尖人物的族裔出身,可能又是另一番景況,目前華裔在這些行業中均屬鳳毛麟角,而未來是否能脫穎而出不無疑問。
  如果說華裔在美國學術上表現優秀,或許是中華傳統文化價值是“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”,華裔家長省吃儉用,資源投註在下一代的教育,彷佛子女拿到博士擔任大學教授,就像古代中舉當上翰林院講學,足以光宗耀祖。但在頂尖大學任教,雖說社會地位高,但對整個社會的進步是否有提攜?相對於社會快速發展衍生出種種問題,社會似乎更肯定願意主動投入改造的人士。
  而主流如何解讀各族裔的發展,也令人好奇。事實上,在美國加州,由於亞裔在學校中常名列前茅,持續拉大與非裔、墨裔的差距,教育當局因此減少了課業成績評比的級距,淡化華裔的課業優勢,而華裔子弟處於此一局面中,如何轉化自身長處,得到當地社會的認可,是成長髮展的課題。
  其實探討追求卓越的動機,另一位華裔心理學博士達沃斯(Angela Lee Duckworth)的學術研究結果,更令人矚目。同樣出身哈佛大學的達沃斯,從西點軍校、全國拼字比賽、各大頂尖銷售員等群體進行調查,分析那些人可以生存下來或做得最好,結果發現這些人士的成功跟成績、智商、外貌、健康、家庭收入、安全感無關,對長遠目標保持熱情和毅力的意志力,才是跨越族群的因素,就普遍受到各社群的信服。
  美國致力於種族平等,這其實也是社會仍歧視彼此的反證。比方北歐族裔輕視其他歐裔、歐裔看不起非裔,非裔還認為比亞裔高一等;猶太裔自認最優秀但同時也被其他族裔所排斥。在現實的美國社會中,不少猶太人固然力持保存猶太意識,而實際上猶太人已從“少數民族”中畢業,完成了同化,亞裔尤其華裔的表現如同當年猶太人,未來是否透過同化,融入當地社會,這個文化互融的過程可能是條漫長崎嶇的道路。
  在追求族裔同化時,或許仍有人想保持自身的優勢,只是第一代移民在赤手空拳的奮鬥中不暇計算得失,而第二代常在摸索中蹣跚前進;“失去的是上一代豐厚的中國文化,得到的是充滿疑慮的認同”,得失寸心間,個中滋味只有身處其中的移民冷暖自知。  (原標題:華裔“虎媽”種族優越論引熱議:往自己臉上貼金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nweyfbanzg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